无人货架的思维蜕变

发布日期2018-12-24 浏览量153

  无人货架行业近一年时间里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都处在聚光灯下边摸索边发展。而最近行业内又兴起了一些涉及头部玩家的谣言风波,比如有说法称每日优鲜便利购裁员,便利购方面则给出数据,目前员工数不减反增,较今年1月增长了2.5倍。

无人货架

  如果说因为怕错失良机而导致无人货架们在过去的时间内“野蛮生长”的话,那么当前的无人货架行业在经历调整后,可以说正在拥抱“理性”的发展思维。从前面每日优鲜便利购比较健康的数据来看的话,也的确说明无人货架并非是不堪一击的“花架子”,相反可能更像移动出行曾经的发展轨迹,从粗放变成了稳扎稳打。

  首先,无人货架们开始意识到质量与速度的平衡。少数对扩张十分敏感的头部玩家,则几乎从开始就明白平衡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性。年初获得行业内2亿美元最大单笔融资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对于这个平衡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控制好点位质量,坚持优质点位的拓展原则,比如投放点位需要面向非对外开放的企业、办公人员规模不小于50人、且货架要摆放在可产生消费的区域。

  每日优鲜便利购如此重视点位质量,也是为了配合和坚持精细化运营原则。反映到其货架构成上,由于母公司每日优鲜的生鲜供应链优势,便利购目前是整个行业唯一覆盖四个温区的无人货架企业,其中包括热储柜、冷藏柜、常温货架、冷冻柜。所以只有针对企业人数和消费者进行调查和预估,找到合适的点位,便利购货架的综合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其次,对效率的追求转向微观层面。此前不少无人货架企业为了追求更快获客,往往会粗暴地使用强大的现金流向企业的各个角落进攻,或者是通过增强货架的容量来提高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需求。但这种粗放式的效率提高方法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

无人货架思维

  但现在有所不同,这些前期已经暴露的问题督促不少无人货架企业开始思考真正提高效率的方式,比如精细化的运作、强大的团队建设等。每日优鲜便利购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员工人数目前超2500人,较今年1月增长了2.5倍。如此庞大的团队背后,便利购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淘汰标准,即对综合点位数量、点位质量(营业额、货损率)、服务体验、行为规范等指标进行月度考核。在运营方式上,每日优鲜便利购选择了最保险也更精细化的方式,比如补货的频次根据货架动态变化、主动打探公司爆品或消费者偏好,以及在智能化的趋势下积极布局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柜研发。

  最后,是对护城河的看重,并开始不断借力已有壁垒优势。不少无人货架企业之所以走的相对困难,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护城河,或者说相对竞争对手没有可靠的壁垒。但事实也证明,有一些玩家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利蜂控股领蛙、猩便利收购51零食等都是为自己搭建“护城河”的典例。

  如今,更多的头部玩家正在转向供应链的建设,这足以说明他们在无人货架上的竞争将转向上游。值得注意的是,每日优鲜从到家业务延伸到办公室场景,每日优鲜便利购的出现就更像顺势而为,而非单纯追风口,由于每日优鲜本身的冷链前置仓以及生鲜供应链优势,便利购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拿货、高效补货。此前便利购还同海尔冷柜达成战略合作,目的也是为了打造成熟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而且在品类层面,依托于每日优鲜的协同效应,便利购正在完善差异化品类供应链,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无人货架的思维蜕变

 

  不断加固护城河显然表明这些玩家对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的态度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如果再纠结于规模,恐怕会牵连于成本的规模化增长;另一方面,优化供应链是零售业控制成本的最佳手段之一。